山西科普网

千年汾河:一泓清水串起两岸美景

作者:科学导报 发布日期:2022-07-27 浏览191次

千年汾河:一泓清水串起两岸美景.jpg

汾河景区晋阳桥段 ■ 《智慧生活报》记者田勇 摄

  太原市汾河景区晋阳桥段,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汾河水在阳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两岸树木倒映水中更显婆娑袅娜。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这里,视察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和城市环境建设情况。

  在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期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助力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按照省科协“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山西省科技工作者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之路”系列活动的安排部署,太原市科协组织全市科技工作者代表共聚汾河晋阳桥段,开展“重走领袖视察之路”活动。

  两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激励着全省干部群众感恩奋进,他们在重温嘱托中汲取强大力量,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汾河得到了切实保护治理,再现了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黄河水助力 生态性补水 汾河水量丰起来

  河水清澈见底,山峦层林尽染。

  在距汾河源头约20公里的宁武县头马营出水口,黄河水在此汇入汾河。把黄河水引入到汾河后,无论是对沿线植被、土壤的滋养,还是各个调蓄水库对气候的调节,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引黄工程向汾河生态补水线路是从南干线头马营7号洞出口通过汾河河道81.2公里输水到引黄工程联接段再进入汾河水库,随后汇入汾河。引黄工程2020年供水量创下历史新高,全年向汾河实施生态补水3.38亿立方米。”汾河水库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博告诉记者。

  引黄工程除了向汾河实施生态补水外,还肩负着向太原、大同、朔州等重要城市提供生产、生活原水的任务。为了保证原水质量,自2003年引黄工程正式投运以来,黄河万家寨水务集团就对引黄供水区域原水水质进行连续跟踪监测。目前已形成了涵盖引黄供水区域,包括万家寨水库及其上游、汾河81公里天然河道干流及各主要支流、汾河水库、北干各个水库、各出水口的水质监测网络。

  据了解,在引黄汾河沿线,共有43个水质检测站点,分别是26个基本站(每个月检测)、13个专用站(每年检测两次)、4个辅助站(每年3月、5月、8月、10月进行检测)。水质检测站点的设立,做到了对水质好坏、有无污染、整体水源了如指掌。

  建立河湖长制 生活污水洁净 汾河水质好起来

  千年汾河,水韵悠悠。

  由于历史原因,汾河水一度受到严重污染。为实现汾河“水质好起来”的目标,山西省把抓好河湖长制工作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全省积极推行河湖长制,加强巡河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巡河队伍的能力和水平。采取超常举措,引入无人机巡河、AR技术和“互联网+智慧巡河”模式,使巡河员足不出户就可实时掌握河道状况,第一时间发现河湖违法行为。同时,河湖长制各成员单位加强河道实时监测等数据信息共享,巡河员利用手机领取“工单”进行日常巡河,切实提高巡河效率。

  为加快推进河湖长制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山西省按照打造“智慧河湖长”工作要求,开发建设了全省河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省建平台、三级应用”的运作方式,将日常巡河湖、问题督办、情况通报、责任落实、管理统计分析等纳入信息化平台管理,基本实现了河道管理信息静态展现、动态管理、常态跟踪,为落实河湖长制工作的目标管理、任务督办、绩效考核搭建了平台,初步构建了“大数据+河湖长制”管理新模式。

  汾河流域的水质得到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治理,汾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好转。流入汾河的城市污水也是重点治理对象。为了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太原市通过雨污分流、截污纳管、九河治理、污水处理厂的新建扩建和提质增量,汾河断面达标的问题得到解决。

  目前,太原市建成区7座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达127万吨/日,超过了每日约106万吨的实际污水量,实现了城市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

  太原市汾东污水处理厂目前每日处理污水的能力达到35万吨,是太原市处理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水,我们这里主要有预处理段、生物段、深度处理段。”该厂净化车间主任张国朋介绍,污水进入厂区后首先会在预处理区进行物理处理,通过粗、细格栅池和曝气沉砂池将水中的杂物进行过滤和沉淀,水中的颗粒物能大幅减少。

  “一期二步建设工程对污水处理采用了MBR膜工艺处理技术,是生物处理技术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技术,取代了传统工艺中的二沉池,它可以高效地进行固液分离,得到直接使用的稳定中水。又可在生物池内维持高浓度的微生物量,工艺剩余污泥少,极有效地去除氨氮,出水悬浮物和浊度接近于零,出水中细菌和病毒被大幅度去除,能耗低,占地面积小。”张国朋说。

  从污水进厂到清水流出,这个过程需要20小时左右。在污水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出水口,一泓清水奔腾而出,排入潇河,随即进入汾河。

  科技赋能 感恩奋进 汾河景区美起来

  汾水多情,哺育晋阳。

  盛夏的太原汾河湿地公园柴村桥段,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张向东正在拍摄几十只苍鹭成群结队觅食、嬉戏的画面。

  汾河四期景区,北起上兰汾河漫水桥,南至柴村桥北500米,长约10公里。这里地处太原市北部,生态基底良好,是结合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理地貌和优质的水资源打造的人工湿地。四期工程全面贯彻“坚持节约、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融入了路侧截水、下沉式生态积水、微地形渗水、园路透水铺装等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其中的科技元素可不少。“汾河生态修复治理四期工程是太原市委、市政府牢记领袖殷殷嘱托,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四治’一体推进,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的生动实践;是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让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太原市汾河景区管委会宣传科科长郭凡说。

  如今,整个汾河景区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各类树木花卉230余种,165种鸟类栖息,成为展现文明和谐自然之美、大气灵动现代之美、古今交融人文之美的城市生态带、景观带、文化带、形象带。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经过精心选址、设计、建造,汾河景区精心缔造出又一亮点——汾河晚渡。每逢傍晚,市民结伴而来,有的架起相机拍照留念,有的支起画板描绘美景,有的携手而坐欣赏夕阳……“这里的水面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上比赛、训练场地,岸对面就是太原古县城,这里是远离喧闹、坐观夕阳西下的最佳观赏地。”汾河景区讲解员告诉记者。

  夜,渐深,灯,点亮。一盏、两盏、十盏、百盏……绿的、红的、黄的、紫的,晋阳桥上的灯亮了,星星点点,色彩斑斓,宛如灯带,又似彩虹,点缀了桥体,点缀了夜空,点缀了太原市民的幸福生活。

  《智慧生活报》记者 田勇 毛应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