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普网

大同黄花:科技活水浇灌致富之花

作者:科学导报 发布日期:2022-07-27 浏览169次

大同黄花:科技活水浇灌致富之花.jpg

村民享受采摘黄花的喜悦 ■ 新华社发


  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个夏天,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大同采凉山作田野考察时曾歇脚聚乐堡(现属大同市云州区),并用山上的黄花熬汤,治好堡内村民所患全身浮肿、四肢乏力的怪病。

  400多年后的这个夏天,我们见证,大同黄花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在一群护花人的精心照料下,已然一片金色海洋。这一景象从7月18日大同市云州区现代农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焦东发来的微信图片中,可见一斑。

  得益于适宜的温度、湿度和田间管理,6月10日,“山西省科技工作者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之路”活动第一站来到大同市云州区唐家堡村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时,就能看到“黄花已露尖尖角”了。

  始于地缘,继于传统,兴于政策,旺于保护。两年多来,护花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这个产业”的嘱托,从管理、采摘、加工各环节优化黄花生长环境。春夏秋冬,炉火明灭,所有的努力都只为让那朵小黄花形成阵势、更见气势。

  帮黄花“把身体养得棒棒的”

  一心在一艺,焦东研究黄花20多年,发表相关论文1篇、制定相关技术规程3项,唯一目标就是帮黄花“把身体养得棒棒的”。

  唐家堡,焦东每年要来七八十次。拿着30倍以上的放大镜钻在黄花地里是他的工作常态。每年5~7月,焦东更是防治病虫害的“卫士”。名叫蓟马的害虫,常在晚上出动,是全国黄花主产区的“顽敌”。为此,省、市植保专家推荐了一款生物“药方”——把病虫害治理剂、营养剂、黏着剂按比例和顺序调配成一种无污染、无沉淀、低残留、雾化程度高的清澈液体。焦东晃晃手中的半瓶矿泉水说:“跟这个一样清才行。”

  病虫害要灭,水分要足。黄花种到哪里,水利设施就修到哪里。2022年,云州区在忘忧大道沿线实施智慧农业项目,建设10个节水灌溉项目基地,唐家堡村正在建设的智能喷灌系统,云州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农业建设项目第二标段负责硬件铺设。

  对目前已安装的500多个喷头,技术人员任星成了如指掌。高约2米的喷头分粗、细两种,分别以每小时0.9立方米、0.7立方米的出水量,以7~12米、5~7米的喷洒半径,承担着灌溉、观赏、节水等多重任务。每4~5亩为一个灌溉单元,可通过控制器连接APP,实现智能操作。任星成拿着手机在地头演示,他说:“不久将实现水源自动化,到那时,就是智能喷灌加强版了。”

  一人尝一口,也能尝出一个产业来

  这里有大同火山喷发形成的富锌富硒土壤;全年396毫米的降雨量,90%集中在7、8、9三个月,雨热同期,适合农作物生长;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积累,长出的黄花菜糖分高达百分之四五十,角长肉厚,涮火锅时久煮不烂……

  在线上推介环节,焦东向网友“种草”——“云州黄花值得夸赞。”他指着村东边的厂房介绍:“一定要去请老杨,杨总,请他好好讲讲,他可是远近闻名的黄花‘土专家’。”“老杨”“杨总”是大同花倾城田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旗。历经多年春耕秋收,他对黄花的经营与收获自有体会:得让农民能种菜吃菜,还能种菜增收,真正成为现代化农民。

  2020年5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殷殷嘱托:“黄花大产业啊!这个产业还真是有发展前途。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这个产业,让它作为人民群众致富的好门路。”

  在黄花地里,杨旗亲耳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对黄花的关切,黄花成为他的理想。他说:“我兴奋得不行,每天只睡3小时。晚上,扎在基地,看看苗,招呼夜间采摘;白天组织田间管理,接待游客,搞推广。”

  有游客就有交流互动。“最近,我吃着白象方便面的老母鸡汤面挺好吃,你们吃过吗?”杨旗突然问。他琢磨,要是能在这款面的蔬菜包里放上三四缕黄花菜丝……黄花需要和别的美食互动,尤其是和习近平总书记关注过的美食互动,比如,在螺蛳粉的调料包里加入黄花菜。这是黄花产业壮大、品牌推广中急需的创新思路。所以,每年一到采摘季,横穿唐家堡村的忘忧大道两旁会设置长廊,摆上黄花酱、黄花饼、冻干菜、冰鲜菜等黄花产品,供游客品尝购买。杨旗说,要重视游客的品尝,一人尝一口也能尝出一个产业来。

  期盼和机器人一起采摘黄花

  家家户户种黄花,人人都会采黄花。“我们这儿的人,采摘是基本功。到了采摘季,嫁出去的闺女也要携家带口回娘家帮忙。”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唐家堡村委会主任张威得意地介绍,6月10日前后,村里正着手组织一支500人的采摘劳务队,其中有10多岁的孩子也有70多岁的老人。

  每一根黄花角都是一个希望。唐家堡村党支部书记师伟考虑的,是如何完成采摘重任,不辜负每一个希望。

  全村现有黄花4200亩,亩产黄花1500~2000公斤。眼下,采摘问题虽不突出,但已显现。雇人采摘,每人每采一公斤约需3元,长此以往,会制约发展,会拖累政府。

  师伟未雨绸缪:“除了科技,我们想不到别的办法。”村里已投入60余万元联合高校、机构研发采摘机器人。研发发现,关键问题是识别,尤其是夜采中的识别。目前的实验室数据是白天无风雨,识别率能达90%,晚上因有露珠干扰,识别率能达65%。

  黄花一株多杆多头,想让机器人判断哪根能采、哪根不能采需要更多、更细的数据支撑。一台样机落地约需250万元,研发困难重重。师伟说,黄花是他唯一的事,希望攻克难关,只要能实现人机共采,就进步一大截了。

  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2021年,云州区黄花种植总面积达17万亩。按照大同市2022年黄花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的要求,以云州区为主,辐射带动周边县区,全市黄花种植面积稳定在26.5万亩以上。 

     《智慧生活报》记者 赵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