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9-19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正在为人类生命健康领域带来全新的可能。未来,人体身上破损或者有病变的地方可以直接在原位打印修复吗?活性的人体器官有没有可能通过生物打印机直接3D打印出来?失明的患者可能通过植入纳米材料或者生物芯片重见光明吗?这些想象离真正实现还有多远?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重塑健康未来2025年6月,我国科研团队找到哺乳动物器官再生的“分子开关”,首次让受伤的成年小鼠重新长出了耳廓软骨和神经组织。8月,全球首个直径超1厘米的活体心脏类器官在上海实验室被成功培育,它来源于人源干细胞,具

2025-09-19
两个自旋原子核的艺术想象图。图片来源: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一组国际科学家团队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利用两个原子核的自旋实现了“量子纠缠态”,让原子核实现了“远距离聊天”。这一纠缠是量子计算机超越传统计算机的核心资源,显示出利用现有半导体技术和制造工艺打造未来量子芯片的巨大潜力。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标志着向构建大规模量子计算机迈出了关键一步。量子计算领域长期面临一个根本性矛盾:既要保护量子比特免受外界噪声和干扰,又要让它们能够相互作用以执行计算。这也解释了为何目前存在多

2025-09-19
9月18日,记者从中国石化获悉,在第28届中国国际复材展上,由中国石化上海石化自主研发的60K大丝束碳纤维新产品正式亮相。该产品为国内首创,有效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至此,中国石化已拥有24K、48K、60K等不同丝束规格近20种型号的碳纤维产品生产能力,形成了“通用型+高性能”“大丝束+小丝束”产品全谱系,助力我国碳纤维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碳纤维被称为“新材料之王”“黑黄金”,性能优越,比重不到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7至9倍,具有耐腐蚀的特性,广泛应用于风能、太阳能、高铁动车、飞机部件等领域。在行业内,通常将每束碳

2025-09-19
我国科研团队研发出了一种柔性纤维电极,植入动物大脑后,其运动可以受人工控制,还可以在动物肌肉组织内长期发挥作用,为脑机接口技术提供了新型传感工具。这是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的。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9月17日23时在线发表于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在脑机接口系统中,连接电子设备和大脑的电极,是采集脑电信号的核心部件。当前,传统柔性电极在植入大脑后,一般是在固定位置采集有限信号,无法动态调节。为了更好地采集信号,科研人员希望电极能够动起来。对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厦门大学

2025-09-18
实验室培育的人类肾脏“组合体”。图片来源:美国南加州大学一组国际联合研究团队在构建合成肾脏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他们首次将肾脏关键结构整合,创造出被称为“组合体”的新型肾脏组织。发表于最新一期《细胞·干细胞》杂志的这项成果,意味着人们成功培育出比以往更成熟、更复杂的肾脏类器官,为疾病研究和器官移植带来新希望。此次,包括美国南加州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南佛罗里达大学等多家美国研究机构联合中国同济大学组成的团队,在实验室中优化了小鼠和人类肾脏“组合体”的生长条件,随后将其移植到活体小鼠体内。在生物体内天

2025-09-18
图片来源:AI生成《自然》杂志17日刊登的一项研究成果称,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AI)模型问世,它能预测人一生中健康的变化趋势。这一工具有助于医生和健康规划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个性化健康需求。大多数人一生中会生不止一次病,但预测不同疾病(如心血管疾病与癌症)如何互相影响是个难题。医疗决策日益依赖于根据病史预测个体健康演变趋势。AI通过分析患者记录的大数据集,为识别疾病进展模式提供了强大工具。但这些模型的全部潜力仍未得到充分发掘,尤其在人群规模上。此次,来自德国癌症中心DKFZ的研究团队创造了一个AI模型——Delphi

2025-09-18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人体由约30万亿个细胞构成,每个细胞每秒发生近10亿次化学反应。一分钟内的生命活动规模如此庞大,以至于“百亿亿次”这样的数值也仅能描述其冰山一角。近年来,科学家不断深入探索细胞内部,从细胞核到基因组,逐步揭示微观世界的复杂性。他们发现,大多数人类疾病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源于错综复杂的生物网络共同作用。面对浩瀚的生命数据,传统方法难以应对。如今,人工智能(AI)正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读懂“生命语法”AI正以一种突破性的视角重新解读生物学:它将蛋白质序列视为一种可被解译的语言。正如自

2025-09-18
9月17日,记者从中国石化获悉,中国石化“深地工程·川渝天然气基地”再获重大进展,中国石化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目前,2口井所在的平台已投产3口井,单井稳定日产气超15万方,展示了四川盆地超深层页岩气效益开发的良好前景,对推动我国页岩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此前,我国投入规模开发的页岩气主力层系为志留系,该井组产层为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系,是全球实现规模勘探最古老的页岩层系,是一种新类型页岩气。202

2025-09-18
“单个体细胞如何发育成完整植株?”这个问题被《科学》杂志列为“最具挑战的125个关键科学问题之一”,也是植物生命科学领域悬而未决的世界难题。如今,这一问题被中国团队破解。山东农业大学张宪省教授和苏英华教授研究团队世界首次完整揭示了单个植物体细胞如何发育为完整植株的全过程,从而破解了困扰科学界的“植物细胞全能性”机制之谜,也为作物遗传改良与高效再生提供了全新理论支撑。9月16日,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细胞》杂志。张宪省教授和苏英华教授研究团队。“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性进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维才表示。“该研

2025-09-18
9月16日9时06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多颗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轨道。记者从商业航天公司银河航天获悉,本次任务中的一颗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是由该公司承担研制的全球首款卷式全柔性太阳翼卫星。据银河航天太阳翼设计师吴思杰介绍,全柔性太阳翼采用轻质、可卷绕、高展收比设计,解决了传统刚性太阳翼体积大、重量大、展开复杂度高等问题,而相较半柔性太阳翼,则进一步提高了重量/体积收纳比。“它就像一幅能在太空展开的画卷。”吴思杰说,全柔性太阳翼在发射过程中紧紧卷成卷轴,贴在卫星两侧,直

2025-09-18
不久前,某公众号运营者钟某为蹭“海啸预警”热点,利用AI生成“30万居民撤离上海”“数十万上海市民正排队登车”等耸人听闻的言论。这条假消息被大量阅读、转发,引发恐慌情绪。其后,钟某被警方拘留。AI的广泛应用,为虚假信息的批量生产和病毒式传播提供了“温床”,给社会治理带来挑战。9月15日,《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中央网信办负责人表示,要强化规范引导,不断完善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促进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利用AI造谣日渐频繁今年3月,福建厦门公安机关发现,网上有信息称:“2025年3月

2025-09-18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获悉,人类首次“看见”的那个黑洞——位于室女座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身份照”又上新了!M87黑洞最新“身份照”。(事件视界望远镜合作组织供图)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织16日发布了M87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最新图像和研究成果,并正式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M87黑洞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约为太阳的65亿倍,首张“身份照”于2017年拍摄,2019年发布。2018年和2021年,科学家又对其进行了拍摄,持续深入研究。此次上新的“身份照”是基于这3次拍摄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

2025-09-18
SNSPD 的图片。图片来源:QROCODILE 合作组织由瑞士苏黎世大学和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牵头的研究团队在最新开展的QROCODILE实验中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实现对极轻暗物质粒子的探测,设备灵敏度达到迄今最先进水平,为破解宇宙奥秘打开了新大门。相关论文15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杂志上。暗物质既不发光,也不吸收光,科学家只能通过引力效应推测其存在。QROCODILE是“量子分辨优化低能暗物质冷却天文台”的缩写,其核心器件是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研究团队将这种原本用于量子光学的器件,创新性地应用于暗物质探测。它由极薄的硅

2025-09-18
图片来源:AI生成太阳炙烤着大地,你满头大汗地走在街上,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来罐冰可乐,或者挖一勺冰淇淋,瞬间让自己“降温续命”。这并不仅仅是你的个人偏好,而可能正是全球变暖悄悄写进人们饮食习惯里的一行代码。一项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上的研究发现,地球越来越热,人们喝下去的糖也越来越多。科学家发现,在气温12到30摄氏度之间,每上升1摄氏度,每人每天摄入的“添加糖”就会多出0.70克。别小看这不到一克的量,它是藏在汽水、果汁饮料和冰淇淋里的“隐形糖分”。科学家翻阅了2004年到2019年间美国家庭的食品采购记录,

2025-09-18
阿特拉斯蓝蝶。图片来源:进化生物学研究所英国维康桑格研究所与西班牙进化生物学研究所科学家首次完成对阿特拉斯蓝蝶的基因组测序,发现其染色体数量高达229对,远超其多数“近亲”所拥有的23或24对。这项最新研究确认,阿特拉斯蓝蝶是目前已知染色体数量最多的多细胞动物。该发现不仅有助于深化人类对生物进化过程的理解,也可能为抗癌研究提供新线索。相关成果发表于新一期《当代生物学》杂志。阿特拉斯蓝蝶分布于摩洛哥及阿尔及利亚东北部的山区。尽管此前科学界已推测其染色体数量可能极高,但直到这次基因组测序才得以确认。相比之下

2025-09-16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2025年9月16日9时06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远征一号S上面级,成功将多颗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和远征一号S上面级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本次任务,一院研制了新型星箭连接和分离装置,有效提升了整流罩内部空间的利用效率,同时提高了卫星分离安全性,实现了多星可靠有序分离。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95次飞行。(图片来源:大漠问天)

2025-09-16
记者从南京邮电大学获悉,该校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黄维院士和辛颢教授团队,用溶液法获得大面积“铜锌锡硫硒”光伏薄膜,并以10.1%的光电转化效率,验证了无机化合物制备柔性光伏材料的产业化潜力。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能源》9月15日在线发表相关成果。据辛颢介绍,第一代光伏材料晶体硅质地坚硬,当前光伏领域的研究热点是将光伏材料变得柔软、轻薄,甚至可以缝在衣服上。钙钛矿等新一代光伏材料虽然容易制成薄膜,但性能尚不稳定。在此背景下,第二代光伏材料“铜铟镓硒”重回研究人员视野。2025年9月15日,辛颢(中)和学生探讨优化

2025-09-16
记者9月15日从中科宇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科宇航)获悉,力箭二号遥一运载火箭船箭分离试验和船箭模态试验近日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该型火箭首飞发射任务船箭匹配圆满收官,为发射轻舟货运飞船初样试飞船奠定了坚实基础。据介绍,此次船箭分离试验验证了船箭分离系统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和系统匹配性,获取了分离冲击响应,降低冲击方案效果显著,验证了轻舟货运飞船与箭体总装对接工艺流程可行性及分离装置装配协调性,有力保障了首飞船箭联合操作流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船箭分离试验顺利完成后,研制团队紧接着对力箭二号船箭组合体成

2025-09-16
9月15日,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大气科学学院肖智勇团队联合遥感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张吴明通过卫星图像分析,发现2009年以来月球上新增了数十处滑坡,而这些滑坡的主要“推手”,不是小行星撞击,而是月球内部产生的地震,也就是科学家所称的“内生月震”。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月球上的滑坡监测点,黄色为疑似撞击触发的滑坡,红色为内生性月震触发的滑坡。“我们通过卫星图像对比的方法找到了月球上的新滑坡。”张吴明介绍,团队用分辨率小于1米/像素的数据,对比覆盖同一区域的前、后图像数据。研究发现,自2009年以

2025-09-16
记者从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获悉,9月15日,该公司自主研制的天龙三号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海上平台完成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至此,该型火箭已通过首飞前最大技术考验,全面进入首飞任务的冲刺阶段。据悉,此次试车验证了一子级火箭各系统的方案正确性和工作协调性,刷新了国内商业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推力纪录,标志着该型火箭已初步具备“一箭多星”批量发射的工程能力,有望在全球卫星互联网“竞速卡位赛”中填补国内商业火箭运力空缺,加速我国卫星互联网的超大规模组网进程。据介绍,本次试车高度模拟火箭实际飞行

2025-09-16
新型硅光子芯片可将光编码数据实时转换为卷积运算结果。图片来源:佛罗里达大学美国科学家研发出一款光基芯片,可利用光与电协同工作,高效完成人工智能(AI)中功耗极高的图像识别等任务。新型芯片能效高达执行同样任务的传统芯片10倍甚至百倍以上,有望显著缓解AI应用对电力的巨大需求,同时推动更高性能AI系统和模型的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先进光子学》杂志。新型芯片由佛罗里达大学、佛罗里达半导体研究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及乔治华盛顿大学合作研制。研究团队将光学元件直接集成于硅芯片之上,构建出一个借助激光与

2025-09-16
图片来源:AI生成随着近地轨道日益拥挤,太空垃圾的碰撞风险已威胁到卫星运行和航天任务安全。日本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等离子推进器,进而提出一种创新的非接触式高效清除太空垃圾技术,有望突破现有清理方法的局限。相关成果发表于新一期《科学报告》。太空垃圾问题日益严峻,大量废弃卫星、火箭残骸,以及微小碎片正以远超子弹的速度在地球轨道上运行,对现役卫星和航天器构成严重威胁。日本东北大学研究团队指出,这些不受控制的碎片显著增加了人类可持续开展太空活动的风险。尽管目前多数清理方案依赖直接接触方式,但存在被碎片缠

2025-09-16
示意图显示,一个二维传感器被挤压在两个金刚石砧之间。图片来源:美国华盛顿大学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据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研制出一种量子传感器,能够在超过大气压3万倍的极端条件下稳定工作,并实现对材料应力和磁性的高灵敏测量。这是首个在如此高压环境中成功运行的量子传感器,为探索物质在极端状态下的量子效应开辟了新途径。此次团队利用中子辐射束从氮化硼薄片中击出硼原子,在晶格中留下空位。这些空位可以立刻捕获电子。由于量子级相互作用,电子的自旋能量会根据磁性、应力、温度以

2025-09-16
一场持续数月的学术论争,以感叹号收尾。9月15日,国家文物局举行新闻发布会,确认近来引起广泛讨论的“青海刻石”确为秦代刻石,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尕日塘秦刻石高清正射影像图2025年6月,《光明日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撰写的《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该文指出,青海省玛多县海拔4300米的扎陵湖北岸存有一处秦代摩崖石刻题记,内容或与秦始皇向昆仑山寻觅仙药有关。该文章立即引发了各界关注,考古、书法、地质等不同领域专家参与讨论,辩论石刻真伪。与

2025-09-16
15日,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又称“夸父”)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顺利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该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等离子体所”)牵头承担,标志着我国在聚变堆核心维护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经实验现场测试鉴定,该系统包层维护机器人负载60吨,环向转运精度正负3.1毫米,垂直吊运精度正负3.8毫米;重载机械臂负载2.5吨,灵巧双臂末端重复定位精度正负0.01毫米,是目前聚变领域综合参数水平一流的遥操作系统。聚变堆遥操作系统

2025-09-16
9月14日,记者从华中科技大学获悉,我国科学家近日成功研发出一种全新的“双模态”激光雷达系统,进一步提升自动驾驶汽车、机器人、无人机等设备的三维感知能力。这项成果由该校智能微系统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共同完成,并在《光:科学与应用》杂志发表。在“双模态”激光雷达方案中,科研人员通过切换入射光的偏振态来切换感知模式。华中科技大学供图激光雷达作为各种新型智能无人设备的“眼睛”,其性能至关重要。传统激光雷达主要分为扫描式和闪光式两种,前者精度高但速度慢,后者速度快但精度有限,如何兼顾二者优势,

2025-09-16
在2025年德国慕尼黑车展上,智能辅助驾驶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一大焦点。来自中国的多家企业集中亮相,勾勒出智能辅助驾驶从概念到落地、从本土到全球的加速演进图景。中国方案落地今年慕尼黑车展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新车展示,还是软件、芯片与出行方案的舞台。中国企业携成熟的量产方案以及先进技术亮相,向欧洲市场全面展示智能辅助驾驶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突破与合作优势。卓驭科技与一汽-大众合作推出一款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速腾L、探岳L等车型上将陆续上市,并通过大众体系A-SPICE CL2认证,体现中国企业设计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国

2025-09-12
12日上午,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当日,韩方向我方移交30位烈士遗骸及267件遗物。飞机起飞前,运-20机组人员通过机内广播,向志愿军忠烈致敬:异国埋忠骨,山河盼英魂。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先烈抛洒热血、以身许国,谱写了雄壮史诗,铸就了不朽丰碑。各位先烈,祖国没有忘记你们,人民没有忘记你们,历史没有忘记你们。今天,我们承载着祖国和人民的期盼,承载着亲人与战友的思念,接迎英雄回家。向英雄致敬!赴韩接运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运-20飞机进入我国领空后,空军4架歼-20飞机伴飞护航

2025-09-12
我国科学家利用一滴水,成功破解超薄器件难以与三维表面贴合的难题。来自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名为“液滴打印”的新技术,能够将超薄电子器件完整、精准地转移到各种复杂三维曲面上,甚至可在活体组织表面实现无损贴合。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12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在可穿戴设备、脑机接口、神经修复等前沿领域,经常需要将厚度仅如发丝的超薄电子器件,贴合于生物组织表面。但由于这类器件极为脆弱,使用一般的贴膜方法容易导致材料断裂或功能失效。“如何让电子薄膜在不受损的情况下,紧紧贴合在各种复

2025-09-12
9月11日,全国首个吸力筒基础桁架式“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盛唐一号”,在广东省汕头市正式投产。该项目依托已投产的南澳勒门Ⅰ海上风电扩建项目的区位优势,通过立体式用海、复合化开发模式,形成“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一片海两种收成”循环经济体系。这是汕头市探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的首个示范项目,也是广东省在探索集约式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上取得的新进展。图为中国大唐集团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盛唐一号”。“盛唐一号”矗立在距离南澳岛南侧10公里的大唐勒门I海上风电场场区内,具有良好的深海养殖条件。据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