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小小的塑料吸管,却可能让全球减少塑料污染所付出的努力付诸东流。
2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恢复使用塑料吸管。这一决策不仅让全美原本计划于2035年淘汰一次性塑料的政策搁浅,也引发民众对环保问题和自身健康状况的担忧。
“塑料吸管虽小,却对环境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天津大学研究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陈亚楠说,以化石燃料为原料的塑料吸管,从原料提取、加工制造到运输的全过程,都会释放大量温室气体。一支塑料吸管在自然环境中通常需要200-500年才能完全分解,严重影响土壤和水资源生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废弃物高达约1300万吨,塑料吸管是其中不可忽视的“污染源”。全球每年塑料吸管的消耗量突破百亿根,那些未得到妥善处理的吸管,最终流入海洋。有数据表明,全球海滩上散布着约83亿根塑料吸管垃圾废弃物。
近年来,多个国家正逐步禁用塑料吸管,并推广纸质吸管、麦秸吸管等环保替代品。2020年,我国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同时,我国的禁塑政策,还涵盖塑料袋、塑料餐具等多个领域。通过立法、宣传和技术创新,我国正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塑料污染治理体系,并为全球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美国政府在环保问题上的“开倒车”行为,很有可能引发其他一次性塑料用品的回潮。有环保人士担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美国政策走向往往具有示范效应。“美国的这一行政令与全球减少塑料污染的趋势背道而驰,可能导致全球塑料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 该环保人士说。
对公众而言,小小塑料吸管背后潜藏的健康危害同样不容小觑。
“部分带颜色的塑料吸管在生产过程中可能添加了重金属、增塑剂等物质,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释放到溶液中,长期摄入这些有害物质可能对机体健康造成损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许志朋说,更糟糕的是,使用塑料吸管还会让微塑料这个“不速之客”,通过消化道堂而皇之地进入人体,进一步威胁我们的健康防线。
许志朋进一步解释,直径小于5微米的微塑料可通过呼吸道、消化系统等途径进入机体,在人的肺部、肝脏、肾脏、血液、心血管系统等部位沉积,增加疾病的风险。已有多项研究发现,微塑料跟消化道疾病、帕金森病、心血管疾病等关系密切。“生活中,我们应尽可能减少塑料吸管的使用,选择环保的替代品,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健康风险。”许志朋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