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智慧科普 科普专题 品牌活动
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热带雨林深处,夜幕降临时,倭黑猩猩的叫声此起彼伏,尖叫声、哼声、啾声、哨声,交织成一场“大合唱”。法国雷恩大学灵长类学与语言学研究者梅丽莎·贝尔泰蹲守在林间,记录下这些声音的节奏与组合。她发现,这些灵长类动物并非随意发声,而是在用不同的叫声“拼句子”,表达出合作、安抚或邀请的意思。这项发表于今年4月的研究,是近年来多个揭示非人类动物复杂语言能力的案例之一。研究人员在一些灵长类、鲸类和鸟类身上发现了与人类语言相似的特征和规律。这些发现挑战了长期以来“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观点,也迫使研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首次系统测量了多种电池材料中的锂离子嵌入速率,并基于实验数据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模型,研究人员凭借简单公式即可设计出下一代电池。新成果使电池主导反应机制更快、更可控,从而显著提升电池的充放电速度和使用寿命,并为人们理解不同材料和界面的反应行为提供了统一理论视角。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团队证明当锂离子(绿色)从电解液(右侧)移动到氧化钴电极(左侧)时,电子也随之进入电极,并使钴(带有金色光晕的灰色原子)发生还原。图片来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所有锂离子电池的核心都依
在中国民航大学,一架搭载特殊“电子鼻”的无人机正在进行飞行测试。它不仅具备常规的视觉感知能力,更能实时“嗅”出大气中百万分之一浓度的一氧化碳变化,并精准绘制其三维浓度分布图。这项突破性技术的核心,是陈达教授团队研发的微型化机载气体传感模组。这个仅硬币大小的装置犹如无人机的“嗅觉神经”,以其为核心构建的“飞—感—算”一体化监测终端,实现了对大气环境的智能感知。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传感器领域国际期刊《美国化学会传感器》上,标志着我国在低空环境智能感知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这项技术为无人机在环境监测、应
茫茫宇宙中,多星系统是如何形成的,一直成谜。10月13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正处于形成阶段的七颗原恒星系统(以下简称“七星系统”)。团队通过动力学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揭示了该七星系统是由原恒星盘碎裂形成。研究成果近日刊发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在璀璨的星河里,悬挂夜空的星星们并不孤单。科学家们在此前的天文观测中发现,银河系内超过半数的恒星都以双星或者更高阶的多星系统存在。这些多星系统不仅调控着恒星团的动力学演化,更深刻影响着恒星的生死历程。然而,这些多星系
据最新一期《先进材料》杂志报道,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全新3D打印技术,利用普通水凝胶“生长”出结构复杂、强度高、密度大的金属与陶瓷部件,突破了传统光固化立体打印仅能通过感光聚合物的限制。同时,研究还提出了一种新的增材制造理念,即在3D打印之后而非之前选择材料。铜注入水凝胶的横截面。图片来源: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为克服这一瓶颈,研究团队提出了独特的解决方案,即先打印形状,再决定材料。他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这一成果证实了双黑洞系统的存在,而此前天文学家仅能对单个黑洞进行成像。类星体OJ287中的双黑洞之舞。左图为理论模拟影像,展示预期中的黑洞位置与喷流形态;右图为通过射电望远镜阵列实际拍摄的影像。图片来源:物理学家组织网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OJ287类星体亮度之高,连业余天文爱好者使用私人
山西科普网是一个集原创数字化作品传播、科普活动展示、科普资源库下载、互动交流于一体的科普网站,秉承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普信息传播平台。
合作机构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山西科技新闻网 深圳科普网 山西科技展教中心
联系我们
电话/TEL
0351—7041988
地址/ADDRESS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晋祠路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