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智慧科普 科普专题 品牌活动
我国科学家利用一滴水,成功破解超薄器件难以与三维表面贴合的难题。来自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名为“液滴打印”的新技术,能够将超薄电子器件完整、精准地转移到各种复杂三维曲面上,甚至可在活体组织表面实现无损贴合。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12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在可穿戴设备、脑机接口、神经修复等前沿领域,经常需要将厚度仅如发丝的超薄电子器件,贴合于生物组织表面。但由于这类器件极为脆弱,使用一般的贴膜方法容易导致材料断裂或功能失效。“如何让电子薄膜在不受损的情况下,紧紧贴合在各种复
9月11日,全国首个吸力筒基础桁架式“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盛唐一号”,在广东省汕头市正式投产。该项目依托已投产的南澳勒门Ⅰ海上风电扩建项目的区位优势,通过立体式用海、复合化开发模式,形成“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一片海两种收成”循环经济体系。这是汕头市探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的首个示范项目,也是广东省在探索集约式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上取得的新进展。图为中国大唐集团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盛唐一号”。“盛唐一号”矗立在距离南澳岛南侧10公里的大唐勒门I海上风电场场区内,具有良好的深海养殖条件。据介绍
海洋里一种不起眼的微小藻类,为何拥有惊人的光合“超能力”?这个谜底被中国科学家揭开了。《科学》杂志12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一项关于海洋浮游植物如何高效利用光能的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首次揭开高碳汇微藻——颗石藻高效捕获光能的奥秘。这是理解生物如何进化以适应环境的一项重大发现。颗石藻是海洋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浮游植物,其碳酸钙外壳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藻类能适应不同深度的光照环境,通过高效的光合作用快速生长。然而,它们究竟如何捕捉和利用光能,科学界一直没有搞清楚
位于汉江中上游秦巴山区的一群恐龙蛋化石终于确定了“年龄”。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联合组成科研团队日前研究确认,湖北十堰青龙山的恐龙蛋化石形成于距今约8600万年前。9月11日,科研团队将这一研究成果刊发在权威期刊《地球科学前沿》上,为这些恐龙蛋化石核发了“出生证明”。论文通讯作者、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璧介绍,团队首次将碳酸盐定年技术成功应用于白垩纪恐龙蛋研究领域,测定出青龙山恐龙蛋化石蛋壳内生物成因方解石的形成年龄为距今876
“这颗心脏以每秒30次左右的频率在跳动。”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的一家生物实验室里,上海能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齐震指着正在培养皿中规律跳动的一颗白色心脏对记者说。近距离观看,这颗白色的“人造心脏”直径大约1厘米,凭借肉眼就可以直接看到心脏在规律跳动,仿佛新出生的婴儿在规律呼吸。实验室里一个更大的玻璃器皿中,还有更多通过生物技术制造的心脏正在慢慢“长大”。齐震说,眼前这个“人造心脏”,拥有心室、心房、血管等完整的心脏结构,是目前世界上通过生物培育技术路径培育的最大尺寸人工心脏。除了“人造心
记者11日从国铁西安局获悉,9月11日,DJ502次综合检测列车从西安北站缓缓驶出,一路向北开往革命圣地延安,标志着西安至延安高速铁路(以下简称西延高铁)正式进入联调联试阶段,为西延高铁全线开通运营奠定坚实基础。联调联试是高铁从建设阶段迈向运营阶段的核心验收环节,通过模拟开通运营的行车状态,对轨道、供电、信号等各系统及接口匹配关系进行综合检测、验证与优化,及时发现并整改问题,为线路开通运营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西成客专陕西公司西延指挥部指挥长周卫民介绍,西延高铁全线设有隧道47座,特大、大中桥梁67座,线路桥隧
山西科普网是一个集原创数字化作品传播、科普活动展示、科普资源库下载、互动交流于一体的科普网站,秉承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普信息传播平台。
合作机构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山西科技新闻网 深圳科普网 山西科技展教中心
联系我们
电话/TEL
0351—7041988
地址/ADDRESS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晋祠路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