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 产品
  • 商铺
  • 视频
搜索

热词:智慧科普    科普专题   品牌活动

热门

活动

直播
资源中心

科普专栏


详细内容

双星共有包层抛射物质观测有新进展

时间:2025-03-04     作者:赵汉斌【转载】   来自:科技日报


记者3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在双星共有包层抛射物质观测领域取得新进展。该研究团队在热亚矮星周围发现了普遍存在的双星共有包层抛射物质,为理解双星演化中的共有包层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证据。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

双星系统在宇宙中极为常见,约占恒星总数的一半。在双星演化过程中,共有包层演化是一个关键阶段,决定了双星的最终命运。当双星中的一颗恒星膨胀并吞噬其伴星时,会形成一个共有包层。随后,包层可能被抛射,形成短周期双星,或者两颗恒星并合为一颗恒星。这一过程由波兰裔美国科学家玻丹・帕琴斯基于1976年提出,但由于其短暂且复杂的特性,长期以来缺乏直接的观测证据。

研究示意图。 云南天文台供图

这项研究利用中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低分辨率光谱数据,分析了727颗热亚矮星候选体的光谱,重点关注了其中的Ca II K吸收线。研究发现,大约20%的热亚矮星候选体显示出超出星际介质预期的吸收线,表明这些恒星周围存在显著的星周物质。这些物质很可能是双星共有包层抛射的残余物,且在热亚矮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持续存在。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物质在共有包层抛射后能够长期稳定存在,形成了环绕热亚矮星的持久性星周环境。通过对这些物质的质量和半径进行估算,研究团队推测这些星周物质的半径为1万至3万天文单位,且其分布呈现出各向异性,主要集中在双星的赤道平面附近。

该研究由云南天文台李江丹博士、韩占文研究员、陈雪飞研究员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里斯汀·沃尔夫教授等合作完成。这一发现不仅为双星共有包层演化的理论提供了直接的观测支持,也为进一步研究双星系统的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山西科普网是一个集原创数字化作品传播、科普活动展示、科普资源库下载、互动交流于一体的科普网站,秉承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普信息传播平台。

合作机构

联系我们

电话/TEL

0351—7041988

地址/ADDRESS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晋祠路23号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