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 产品
  • 商铺
  • 视频
搜索

热词:智慧科普    科普专题   品牌活动

热门

活动

直播
资源中心

科普专栏


详细内容

惊蛰“惊”的是什么?

时间:2025-03-05     【转载】   来自:大象新闻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今日迎来“惊蛰”节气。

此时节“数九寒天”结束,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式步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的仲春时节。

惊蛰时节,开始有雷,蛰伏的虫子听到雷声,苏醒过来。“春雷响,万物长”,春天已经不远了。身边点滴春的气息,你感觉到了吗?

惊蛰时节真的会打雷吗?

惊蛰在二十四节气中排行第三,最初,它叫“启蛰”。到了西汉,人们为了避开汉代孝景帝刘启的名讳,就将“启蛰”改为“惊蛰”。

“蛰”在汉语中的本义,是指动物进入冬眠状态藏起来,不吃也不动。古人认为“惊蛰”的意思,是说指天上的春雷,惊动惊醒了这些藏在土中的小动物,它们醒来后就钻出土壤开始活动。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真正叫醒这些小动物的不是春雷,而是日渐升高的气温和地温。

此时,二十四节气的源地黄河流域一带,几乎听不到春雷,北方的春雷一般要到四月下旬。“惊蛰始雷”更符合场景中下游地区。在这一时节,南方暖湿气团开始活跃,气温回升。我国除东北、西北仍是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C以上。所以,即使没有雷声,藏在土里的小动物也会感到融融暖意,纷纷醒来,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回暖幅度大,阳光“待机时长”明显增加,所以惊蛰节气正是“九九艳阳天”的好日子,但冷空气依然频繁,昼夜温差大,正所谓“乍暖还寒”。

惊蛰之后,北方冬小麦返青生长,南方的油菜花开始见花,大地一片生机勃勃,此时土地已完全解冻,这对农业生产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过了惊蛰节,春耕忙不歇。”此后,农民便开始起早贪黑、忙于农活了。

惊蛰·三候

一候桃始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熬过严冬,桃花开始绽放。

二候仓庚鸣

仓庚,一般指黄鹂。它们最早感应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

三候鹰化为鸠

鹰,鸷鸟也,“鹰化为鸠”比喻春气温和。连鹰都变得像斑鸠一样温柔了。

惊蛰·风俗

惊蛰吃梨

俗话说“惊蛰吃个梨,一年都精神”,惊蛰时正是春季,中医认为春季人体肝气上升,肝气旺会影响到脾,因此饮食应顺肝之气、助脾益气,少吃酸味食物、适当增加甜味食物,以清淡为主。

此外,我国大部分地区此时已进入春耕忙季。在古代,农民没有农药、杀虫剂等手段,“梨”与“离”谐音,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于是我国北方民间形成了惊蛰吃梨的习俗。

蒙鼓皮

《周礼》有云:“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

古人想象,天上有一位雷神,它手持大锤,连击天鼓,才有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雷神击天鼓,人间便有了利用这个时机蒙鼓皮的习俗。

祭白虎

在我国民间传说里,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所以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以脱离是非缠绕。

吃懒龙

民间习俗,惊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懒龙”。据说吃了“懒龙”,可以去除“春懒”,人也就会变得勤快起来了。

“懒龙”听起来很抽象,其实是用发面蒸的一种长条面食。做法是把发面擀薄制成长片,放上和好的肉馅,然后卷成长条形,盘于笼屉中,蒸熟后切开,十分好吃!

惊蛰·养生

饮食宜清淡

惊蛰时节,饮食宜清淡为主,古人联系五行来理解春季,认为春属木,五脏中肝亦属木,于“五味”中即代表“酸”,出于养护肝脏的目的,惊蛰时节要少吃酸。

还要少食油腻辛辣食物,避免过量饮酒和熬夜。多吃新鲜蔬菜,如春笋、芹菜等,适当饮汤或清粥来辅助增强体质,如荷叶粥、鲫鱼汤等。

注意保暖

惊蛰时节尽管天气转暖,但气温变化较大,尤其晚上和中午的温差相当大,大家在穿着上要注意保暖。

惊蛰一到,万物复苏。平时要多注意室内通风,预防流感。春日冷暖不定,“春捂”仍需牢记,保持微微出汗,有助于气血流通,还要及时补充水分。

惊蛰·诗词

山房

宋·陈允平

轩窗四面开,风送海云来。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

蜗涎明石凳,蚁阵绕山台。

此际衣偏湿,熏笼著麝煤。

咏二四气诗·惊蛰二月节

唐·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春晴泛舟

宋·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闻蛙

宋·赵蕃

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

能如喜风月,不必问官私。

有怀正仲还雁峰诗

宋·舒岳祥

松声夜半如倾瀑,忆坐西斋共不眠。

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

临流欲渡还休笑,送客归来始惘然。

掩卷有谁知此意,一窗新绿待啼鹃。


山西科普网是一个集原创数字化作品传播、科普活动展示、科普资源库下载、互动交流于一体的科普网站,秉承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普信息传播平台。

合作机构

联系我们

电话/TEL

0351—7041988

地址/ADDRESS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晋祠路23号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