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 产品
  • 商铺
  • 视频
搜索

热词:智慧科普    科普专题   品牌活动

热门

活动

直播
资源中心

科普专栏


详细内容

原子核中胶子分布特征测得

时间:2025-05-30     作者:张佳欣【转载】   来自:科技日报

来自美国托马斯·杰斐逊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研究团队,首次测量了束缚在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中胶子的分布特征。这一结果是理解胶子场分布的重大进展,将有助物理学家对胶子进行成像。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

GlueX 探测器系统。图片来源:杰斐逊实验室


胶子是一种亚原子粒子,负责介导强相互作用。它将夸克结合在一起,形成位于普通物质原子中心的质子和中子,是维系原子核结构的“胶水”。此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孤立质子或中子内胶子的分布,对于胶子在原子核内的表现仍知之甚少。

过去40多年来,科学家发现,当夸克处于原子核内部时,运动速度变慢,这一现象被称为“EMC效应”,但其成因一直未解。由于胶子不带电,是中性粒子,仅通过强相互作用起作用,因此比带电的夸克更难被测量。

为了探究胶子分布,团队采用了间接方法,即测量一种被称为J/ψ的粒子。J/ψ由粲夸克和反粲夸克构成,而粲夸克并不存在于普通质子或中子中,因此其生成过程只能来自高能光子与胶子的相互作用。

实验在杰斐逊实验室的连续电子束加速器设施中进行。团队利用高能光子束撞击氘、氦和碳等原子核。由于这些原子核内部的质子和中子处于运动状态,其动能可与光子的能量叠加,光子能量即便低于通常所需的8.2 GeV阈值,也能产生J/ψ粒子。

这项实验首次实现在亚阈值条件下J/ψ的产生,并成功测得相关数据。换句话说,借助原子核内“活动”的核子,人们成功“成像”了将质子和中子黏合在一起的“核胶水”。

更令人惊讶的是,实际测得的J/ψ数量竟高于理论预测,暗示原子核中的“核胶水”表现与孤立质子或中子内的胶子行为存在差异。



山西科普网是一个集原创数字化作品传播、科普活动展示、科普资源库下载、互动交流于一体的科普网站,秉承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普信息传播平台。

合作机构

联系我们

电话/TEL

0351—7041988

地址/ADDRESS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晋祠路23号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