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智慧科普 科普专题 品牌活动
8月2日,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发布新一代神经拟态类脑计算机—Darwin Monkey(以下简称“悟空”)。“悟空”支持的脉冲神经元规模超过20亿,神经突触超过千亿,其神经元数量已接近猕猴大脑规模,在典型运行状态下功耗约为2000瓦。这是国际上首台神经元规模超过20亿的基于专用神经拟态芯片的类脑计算机。类脑计算机“悟空”搭载的达尔文3代类脑计算芯片。 浙江大学供图人类大脑是一部极其高效的“计算机”。类脑计算是将生物神经网络的工作机理应用于计算机系统设计中,构建像大脑一样的低功耗、高并行、高效率、智能化的计算系统
一项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联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开展的研究,日前发现了水稻“无胚”的调控基因。这项研究将对培育品质更高、更耐贮存的大米起到重要作用。水稻的胚是其生命起点,而胚乳则是储存淀粉和蛋白质的主要“仓库”,为胚胎萌发提供营养,消费者吃的精米主要就是胚乳。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卜庆云介绍,水稻中存在一些胚与胚乳比例失调的突变体,其中的无胚水稻在提升精米产量和储藏品质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形成的原因过去一直未被揭示。研究人员克隆并解析了水稻无胚性状的
没有人能想到,约900万年前,一场远古的“基因联姻”会缔造出如今的全球第三大主粮作物——马铃薯。北京时间7月3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黄三文院士团队联合中外科研团队在《细胞(Cell)》上发表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马铃薯组的杂交起源、薯块形成和辐射分化。研究发现,马铃薯组起源于900万年前番茄组和类马铃薯组的一次古杂交事件,杂交产生了新器官(薯块)。该研究为马铃薯遗传育种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在分类学上,马铃薯组(包含栽培马铃薯和107个野生种)和
我国科研人员牵头的研究团队在华南和中南半岛地区发现了10个田螺科的新种,加上原先被归到田螺科下角螺属的7种,这17个物种被归入一个新属——越田螺属。相关研究成果7月31日发表在国际分类学期刊《欧洲分类学杂志》上。越田螺属的17个物种,其中h到q为10个新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供图)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张乐嘉介绍,田螺科是具有世界性分布的常见大型淡水螺,我国的华南和西南地区是世界上田螺科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之一,同时田螺科物种也是该区域重要的水产品类群。近年来,该地区报
2015年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以来,国际引力波探测联合机构(LIGO-Virgo-KAGRA合作组织)已探测超过100次引力波事件,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双黑洞并合。这些事件为人类理解双黑洞并合的物理过程提供了关键数据,但目前学术界对双黑洞如何形成、如何演化的机制还不确定。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韩文标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首次发现这些双黑洞可能并非“孤独行者”,其背后可能隐藏着更为神秘的“大佬”——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附近。这一突破性进展为揭开双黑洞的形成之谜提供了全新线索,相关成果于8月1日发表在国际学
《自然·材料》杂志31日在线发表了一项纳米光子器件互联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利用类似船只航行时产生的“尾流”效应,成功解决纳米光子器件光信号跨结构传输难题,为未来实现光子信号的远程连接、精确引导和方向控制开辟了新路径,有望显著提升光计算与信息处理的能力。在纳米光子学领域,如何让光信号高效地穿梭于不同结构之间,是提升纳米光子器件集成度的关键挑战。极化激元是一种特殊的表面光波,由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它能将光压缩在纳米尺度内,实现强大的光场增强。凭借其
山西科普网是一个集原创数字化作品传播、科普活动展示、科普资源库下载、互动交流于一体的科普网站,秉承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普信息传播平台。
合作机构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山西科技新闻网 深圳科普网 山西科技展教中心
联系我们
电话/TEL
0351—7041988
地址/ADDRESS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晋祠路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