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智慧科普 科普专题 品牌活动
瑞典林雪平大学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创新的流体形态电极,研发出能被塑造成任何形状的电池。这种柔软舒适的电池能随意改变形状,未来可用于给诸多领域各种各样的设备供电。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新电池柔软且可延展,能被塑造成任何形状。图片来源:瑞典林雪平大学据预测,未来十年内,全球将有超过一万亿台小型设备接入互联网。除了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和电脑等传统设备外,还将涵盖可穿戴医疗设备(如胰岛素泵、心脏起搏器、助听器及各种健康监测传感器),甚至拓展到软体机器人、电子织物、联网神经植入物等领域。为了让
当地时间4月10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表示,将逐步取消用动物对单克隆抗体和其他药物进行测试的规定,并称目前有“更有效且与人类相关的药物测试方法”。FDA局长马蒂·马卡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一举措标志着药物评估范式的转变,有望加速为美国人提供治愈方法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减少动物的使用。”马卡里称,此举将更快地为患者提供更新的治疗方法,同时降低研发成本。新方法替代动物试验FDA正在制定一份替代方法路线图,鼓励使用计算机建模和人工智能(AI)等多种方法“减少、改进或取代”动物试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美国西北大学科学家主导的国际科研团队借助一种名为SMART-EM(单分子原子分辨率时间分辨电子显微镜)的技术,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拍摄了催化反应过程。这项研究有助了解催化剂是如何工作的,从而设计出更有效且可持续的化学反应过程。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出版的《化学》杂志。研究示意图。图片来源:《化学》杂志这个原子级“电影”揭示了在乙醇脱氢化学反应中,单个原子的移动和摇晃动作。通过实时观察这一过程,研究人员发现了几个“短命”的中间分子,并揭示了一种新的反应途径。催化剂被用于制造燃料、肥料、塑料、药品等几乎所有化工产品
记者14日从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获悉,该所产地环境监测与预警创新团队在土壤污染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破解了胡敏酸吸附构象调控石油烃污染土壤胶体迁移的关键机制,为精准评估石油污染扩散风险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土壤胶体作为污染物迁移的“运输载体”,其表面吸附作用可携带石油烃等有害物质进行长距离扩散。胡敏酸吸附构象,是指胡敏酸分子在土壤胶体表面吸附时的空间排列方式和取向。虽然胡敏酸能通过增强胶体表面负电性促进迁移,但其吸附构象与污染物协同迁移的定量关系尚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正在研制的“嫦娥八号”有一个重大任务,就是研究如何在月球上盖房子。他还透露,我国已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月壤打砖机器”。这些成果使大众又一次对月球基建畅想焕发了热情和憧憬。那么,航天员和机器人想登上月球搞基建,需要解决哪些难题呢?半个多世纪以来积累的各国探月经验表明,月球的岩土地质条件与地球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地球上搞基建的经验显然不能完全照搬到月球上。有研究指出,月球地下熔岩管将是未来月球基地的理想选址,有望为航天员和设备提供必要的防护,
静谧的山林间,随着夜色渐浓,大家不禁暗自捏了一把汗。天上无人机的叶片旋转声渐渐清晰可辨,由远而近,又由近至远,周而复始、来回盘旋。这是前不久某部在野外开展侦察演练的一幕。无人“敌”机数次过顶窥探,始终没有搜寻到任何蛛丝马迹,披挂了“隐身衣”的雷达犹如凭空消失一般。“由光子晶体柔性复合隐身材料制成的这件‘隐身衣’,能同时防御多个波段电磁波探测。”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以下简称“电抗院”)教授时家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从在稿纸上落笔写下第一个理论设想,到成功打造出雷达天线“隐身衣”、新型红外伪装网
山西科普网是一个集原创数字化作品传播、科普活动展示、科普资源库下载、互动交流于一体的科普网站,秉承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普信息传播平台。
合作机构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山西科技新闻网 深圳科普网 山西科技展教中心
联系我们
电话/TEL
0351—7041988
地址/ADDRESS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晋祠路23号